请输入搜索信息
师资力量

都江堰千年延续的管理解码: 重大工程可持续发展视角

更新日期: 2023年11月09日 11:19 点击量:

编者按—

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,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,“我们坚持可持续发展,坚持节约优先、保护优先、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,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,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、生活富裕、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,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。”肖延高教授课题组以“世界文化遗产”“世界自然遗产”和“世界灌溉工程遗产”——都江堰水利工程为研究对象,结合诠释主义质性研究方法和过程解释法,讨论重大工程可持续发展的特有属性、动力机制和实现路径,尝试从管理学角度回答“都江堰为何能够延续千年”这一重大问题。

【配图源于网络,如有雷同请联系后台删除】


都江堰千年延续的管理解码:重大工程可持续发展视角

【原文刊载在《管理世界》2023年4期】


创建于公元前 256 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(以下简称都江堰),千百年来持续发挥着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社会和环境等领域的系统功能,实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,并由此成就了一个区域生态文明。其系统功能的实现机制和路径是什么?肖延高教授课题组基于历史文献和访谈文本数据结果,在梳理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历史源流基础上,尝试从管理学角度解答“都江堰为何能够延续千年”这一重大历史命题。


(1)都江堰的可持续性发展的“张力”,在于多元化功能。从历史源流来看,都江堰经历了工程初创期、渠系扩展期、堰工变革期、堰工凋敝期、快速发展期、系统优化期等 6 个时期。从创建之初,满足统治者政治军事目的而担负的兵粮运送和城池护佑功能外,都江堰持续发挥着推动灌区农业经济及商贸发展的灌溉和航运功能,担负维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城市供水和生民休闲功能,以及保障环境循环再生的泄洪、生态供水功能等,并由此衍生出“不与水敌”的蜀地敬水、亲水文化。也正是这样的“张力”,都江堰才得以在历代官民共同利益驱动下,形成古时成都“二江并流”格局,今世“顺藤结瓜”的灌区渠系。不仅造福当时,而且泽被后世,表现出强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。


(2)都江堰可持续性发展的“基因”,在于内生的生态特有属性。都江堰采用了“不与水敌”的无坝引水形制,以及简易速效、就地取材、持续更新的工程实现传统。同时,都江堰的无坝引水形制,衍生出由树枝状复杂渠系网络构成的灌区生态系统。都江堰的多目标功能系统,呈现出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社会和环境等领域的多维特征,随着自然环境的变迁和社会需求发展而动态自适应演化。


(3) ,在 于“ 安流”与“利济”功能协同,进而成就“天府”区域生态文明的价值迭代。李冰在创建都江堰渠首时,创造性构建鱼嘴分水堤、飞沙堰泄洪道和宝瓶进水口三大主体工程,科学解决了分水、排沙和控流问题,把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灌溉区;渠系的功能,是“安流”和“利济”的协同演化,不仅具有系统的泄洪和蓄水 “安流”功能,而且具有航运、灌溉和供水“利济”功能,传承着蜀地敬水、亲水文化,动态承担着经济、政治、文化、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使命。都江堰的又一核心价值,正是在其他区域生态文明需要支持和帮助时,发挥着大型生态水利工程的溢出效应。作为一座工程与环境高度融合且互益的大型生态公共工程,造就了“天府”区域生态文明,即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记载的“水旱从人,不知饥馑,时无荒年,天下谓之天府也”。


(4)都江堰可持续发展的实现路径,在于乘势利导和因时制宜。一方面,充分利用成都平原西北高、东南低的微倾地势,以及岷江进入成都平原的变缓水势,导江别流,建立起遍布成都平原和东部丘陵的树枝状渠系网络。同时,顺应不同时节岷江洪涝规律和不同时代工程技术水平,开展岁修、大修、特修和抢修,维系着都江堰的生态特有属性,并保障都江堰系统功能的实现。另一方面,都江堰在实践主体维度上表现为官民协同的制度性集体行动,在都江堰水利工程管理历史长河中,蜀地民众在政府和堰官主持下参与堰务,是历代未曾改变过的实践主体特征。民众参与岁修与祭水文化活动融合一体,为都江堰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活力,也为世界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。



//作者介绍

肖 延 高

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

先后在《管理世界》《Research Policy》《Harvard Business Review》《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》等国内外主流刊物发表中英文论文50余篇。





在线报名

招生简章

公众号二维码

公众号

常见问题

回顶部